近日,一则新闻令人脊背发凉:湖南一名处于艾滋病期的男性,专程前往四川约见一名女性,直接导致对方成为四川省首例HIV-2感染者。这名67岁的女性在2024年12月30日的健康筛查中,HIV初筛结果呈阳性。随后的补充试验与蛋白印迹法(WB)检测提示存在HIV-2感染可能——出现特定条带及强HIV-2指示带,且HIV-1核酸未检出,初步排除HIV-1感染。2025年1月8日的复查结果进一步支持这一判断。最终,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送检血样开展多项联合检测,于2025年1月20日确诊其为HIV-2感染。
更令人忧心的是——这位四川女性自述曾有8名性接触者。除已故配偶外,其余6人中虽有4人检测呈阴性,但仍有1人拒绝随访,另有2人彻底失联。
事件的传播链条已基本清晰。该湖南男子早在2017年即确诊HIV感染(2023年订正为HIV-2感染),在2022年5月离世前,他特意奔赴四川,与这名女性发生密切性接触。后续基因测序结果显示,两人感染的病毒高度同源,由此初步推断,该女性感染HIV-2的源头极有可能正是这名男子。
许多人心中不免产生疑问:HIV-2是什么?它和常说的HIV有什么区别?会不会更危险?现有的检测手段能否发现?阻断药还有效果吗?面对这一新情况,我们应秉持科学态度,了解基本常识。正如专家所言,HIV-2感染“可防可控,无需恐慌”。
一、HIV-2与HIV-1的区别
HIV-2于1986年首次从两名来自西非的HIV感染者样本中成功分离培养。该病毒主要在西非地区呈局部区域性流行,但近年来在西班牙、葡萄牙、法国、日本等西非以外国家也陆续有病例报告。在超微结构和细胞嗜性方面,HIV-2与HIV-1较为相似,但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存在显著差异,与HIV-1的相似度仅为40%–50%,而与某些猴免疫缺陷病毒(SIV)的相似度高达约75%。HIV-2缺乏VPU基因,代之以一个功能尚不明确的VPX基因。
两者最关键的区别是——HIV-2的致病性较HIV-1为弱,病毒复制速度更慢,血液中的病毒载量通常较低,导致免疫系统衰退的速度也更缓慢,感染者通常具有更长的无症状期,部分感染者甚至终身不进展至艾滋病期。
尽管毒力有差别,但HIV-2的传播途径与HIV-1完全一致,即主要通过性传播、血液传播及母婴传播三种途径。而且,在感染晚期,HIV-2仍可引发与HIV-1相似的机会性感染。
二、中国的HIV-2:输入性为主,本土病例极少
我国一直是以HIV-1型为主要流行株。我国于1998年在福建省发现首例HIV-2感染者,为自科特迪瓦回国的输入性病例,随后,云南、湖南等地也报告过零星的确诊病例,且多为HIV-1和HIV-2混合感染。
2017年,湖南省首次报告了2例非输入性的本土HIV-2感染病例,打破了“本土无HIV-2”的局面,标志着HIV-2可能已通过特定传播链在中国境内有极低程度的隐秘传播。随后湖南省对历史留存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又检出了更多病例。本次四川发现的病例,通过与湖南早期感染者HN001的分子传播网络分析,证实了其感染源来自湖南省的传播链,属于本土传播病例,这也是四川省的“零的突破”。
三、现有检测技术能否检出HIV-2?
答案是:能,完全可以。
在中国药监局批准的HIV筛查试剂中,无论是抗体检测试剂还是抗原+抗体检测试剂,绝大多数都能同时检测HIV-1和HIV-2抗体。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第三代(检测抗体)、第四代(检测抗体和p24抗原)HIV检测试剂,都是针对HIV-1和HIV-2共同保守抗原设计的。四川这位病例正是在常规健康筛查中初筛阳性而被发现的。
初筛阳性后,会进入补充试验阶段。目前获批准的确证检测试剂中有1种可以同时检测并区分HIV-1和HIV-2感染,其他的虽然以检测HIV-1为主,但膜条上都有1条HIV-2指示带,不用担心HIV-2漏检。
报告中特别指出,由于HIV-1和HIV-2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,一些单纯的HIV-2感染可能被误判为“HIV-1抗体阳性”或“HIV-1抗体不确定”,从而可能影响后续的治疗方案或导致病例流失。因此,本次四川病例的精确诊断,也提醒检测机构需严格遵循流程,对HIV-2指示带保持高度警惕,确保每一例感染都能被准确分型。
四、治疗与预防:可防可控是基本原则
HIV-2对部分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,比如奈韦拉平、依非韦伦等不适用于HIV-2的治疗。目前尚无针对HIV-2的系统性抗病毒治疗方案,也缺乏规范的病例长期随访与管理策略。但现有的基于整合酶抑制剂或增强的蛋白酶抑制剂的治疗方案对HIV-2有效。
另外,目前用于暴露前预防(PrEP)和暴露后预防(PEP)所推荐使用的药物方案主要是替诺福韦(或丙酚替诺福韦)、恩曲他滨(或拉米夫定)、多替拉韦等,仍然有良好的预防效果。
尽管HIV-2传播效率稍低,但治疗层面的“先天短板”让人忧心。这种“能发现却难确诊、有药物却无效”的困境,让HIV-2的扩散风险陡增。预防的关键是提高安全意识,坚持使用安全套,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,拒绝吸毒,不与他人共用针具。
【结语】
据中国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,我国每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(HIV)感染病例中,50岁及以上人群所占比例已从2011年的22%攀升至2020年的44%。在这一年龄段的感染者中,男性约为女性的3倍,多数人文化程度较低,且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。其中,异性性传播是主要的感染途径,占比高达90.9%。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的原因复杂多样,流动的生活状态、性健康知识的匮乏,以及晚年面临的情感孤独等因素,均可能增加其感染风险。老了也有需求是正常的,关键是要用知识保护自己,始终正确使用安全套,是预防性接触传播最有效的手段。当然了,不是为独立的溢出事件而恐慌,而是将每一次提醒都转化为强化自身防病意识的实际行动——这,才是应对一切传染病的根本之道。
网上认识的人再光鲜,也别丢了警惕心。约的时候,都戴好套啊!
参考资料:https://xbya.cbpt.cnki.net/WKB3/WebPublication/paperDigest.aspx?paperID=c5e5e38e-bca5-4c8f-b628-b1028eaa326f
文中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