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认识有两个多月了,昨天喝了点酒,他坦白自己是艾滋病感染者。平时相处很开心,只有过搂搂抱抱,没有发生性行为。他人真的很好,从来没有强迫过,但想到艾滋病,我既担心又不舍,还能继续相处吗?”
今天就来聊一下这个问题:
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,我国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中,男男性行为人群(MSM)占比达 34%。男男人群中,每100个人中,约有8人感染了艾滋病。他们的社交与情感关系常会面临类似的困局。
一段关系中,一旦告知对方自己患有艾滋病,几乎意味着感情的“死亡”。
普通的肢体接触和社交行为,从未被证实会传播艾滋病
美国疾控中心(CDC)在《艾滋病传播风险评估指南》中明确指出:“皮肤接触、礼节性亲吻不会传播 HIV”。
和艾滋病患者共同生活,正常的饮食起居,包括:共用餐具、水杯、毛巾、床上用品等,这些场景中既无高危体液交换,也无皮肤破损接触,属于 “零风险”。
全球范围内,没有任何一起艾滋病病例的感染途径被认定为日常共处。
如果关系更进一步呢?
有风险的情况
男男之间的不戴安全套的“1-0”行为,尤其是作为“0方”(被动方),风险最高。
根据《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(2022)》:
在我国新发现的HIV感染者中,男性同性性行为传播占比超过25%,在部分城市甚至超过50%。
但如果艾滋病感染一方正在接受规范治疗,风险则会大大降低:
“检测不到 = 不具传染性”(Undetectable = Untransmittable),当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 6 个月以上,病毒载量持续低于检测限时(<200 copies/mL),即使发生无保护性行为,也不会将病毒传给伴侣。
2024 年数据显示,我国艾滋病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覆盖率达 93%,其中 89% 的患者病毒载量可被有效抑制。这意味着,我国大多数接受治疗的感染者,实际传染性已接近零。
了解对方是否接受治疗、病毒载量是否被抑制,比单纯知道 “感染” 更重要。
可以和艾滋病患者恋爱、相处呢?
得知对方是艾滋病感染者,是否继续相处,本质上是 “是否愿意与这个人继续交往” ,而非 “是否接受自己会感染艾滋病” 。
科学早已证实:日常相处不会传播艾滋病,风险只存在于特定的高危行为中,并且还可以通过各种预防保护措施,避免艾滋病的传播。
如果选择继续相处,关键是明确 “安全边界”,既保护自己,也尊重对方。
建立 “坦诚沟通” 的基础,比隐瞒更重要
这段关系中,需要清楚的知道对方:“目前的治疗情况如何?病毒载量控制得怎么样?”。如果对方已实现病毒载量检测不到,且坚持规范服药,那么即使未来发展亲密关系,风险也会极低。
一段健康的关系,应该坦诚表达自己对艾滋病的顾虑,同时倾听对方的感受。研究显示,有过坦诚沟通的伴侣,风险防范意识更强,关系满意度也更高。
明确 “行为边界”:哪些行为需要警惕?
男男性行为中,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使 HIV 感染风险降低 85% 以上;若未来发展稳定关系,还可采用 “暴露前预防(PrEP)”,即健康方每日服用抗病毒药物,预防感染,保护率达 99%。
如果对方有出血(如划伤),避免直接接触血液,可协助其用碘伏消毒、包扎伤口,接触后及时用肥皂水洗手。若自己有新鲜伤口,暂时避免接触对方的血液或体液,这种情况的感染风险<0.01%。
做好 “自我保护”:科学预防比恐惧更有效
若发生意外高危行为(如安全套破裂),可在 72 小时内服用 PEP 药物,连续服用 28 天,可降低感染风险超 85%。
作为男男性行为人群,建议双方每 3-6 个月进行一次 HIV 检测,既了解彼此的健康状况,也能及时发现问题。
HIV 感染者和你我一样,也是有血有肉、有感情、有梦想的人。他愿意坦白告诉你,也是一种对你的尊重和信任。
所以,放轻松,不管你怎么选择都是对的。
【责任编辑:阿杰 邮箱:xjpop@vip.qq.com】